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1149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926万辆,占总量的80.56%。新能源行业持续火热,与之相关,但之前存在感不高的一个行业也在快速升温。新车热销的同时,旧车的问题也被摆上了台面:退役的电池将何去何从?随着第一批国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接近生命周期的尾声,电池的回收再利用成为新的风口,估值千亿。作为中国汽车产业重镇,长三角准备好了吗?
“自新能源汽车普及以来,电池的回收利用一直是行业内的一大课题,相关政策配套也在不断更新完善。现在所谓的‘风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工作多年的上海光爱科技CEO刘波表示,如果将2014年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元年”,考虑到早期动力电池的寿命一般为4-6年,动力电池第一波“退役潮”将在2020年左右到来。
刘波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回收报废动力电池主要有两种模式:分步利用和循环利用。前者将退役的动力电池进行重组,应用于储能等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后者是把电池拆开,从中提取钴、镍、锂等金属材料。两种模式的技术都很成熟,相关企业也做了很多年的生意。
电池回收是一个老行当,但这个老行当如今遇到了新的机遇: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超预期销量,以及去年以来上游原材料价格的飙升,成为电池回收行业爆发的催化剂。面对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可观的利润空间,大量新玩家正涌向这一热门赛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4.6万家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其中2021年新注册企业超过2.4万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这条赛道上除了新玩家,还有资深玩家。2018年以来,工信部陆续公布了三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标准和条件》的企业名单。在这份“白名单”上,除了吉利、比亚迪等整车企业,还有不少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和新能源相关企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长三角。
总部位于江苏常州的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入选第三批“白名单”。今年9月,蜂巢与贵州中卫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腾青青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主营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蜂巢正式进军回收领域。通过新成立的子公司,蜂巢未来将把废旧电池拆解成黑色粉末,然后导入其供应商系统进行湿法冶金,用于制造前驱体和正极材料。
在浙江衢州,上市公司华友钴业是中国最大的钴化工生产商之一,旗下两家子公司也进入了“白名单”。同时,公司与多家知名整车企业合作开发并承接报废电池回收业务,与多家知名电池企业开展废旧物资交换战略合作模式合作,与多家国内外整车企业达成报废电池回收合作。
然而,与数万家电池回收相关企业相比,三批“白名单”中仅有47家企业。江苏省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杨凯坦言,所谓的“白名单”并不是强制性的,更类似于“推荐企业”的性质。目前大量新企业进入市场,必然导致鱼龙混杂,产生一系列不确定性。
“谁拿了电池?这个行业现在最大的问题恰恰是整个回收过程的第一步。”杨凯告诉记者,废旧电池一旦流入非正规企业甚至小作坊,不仅无法追溯废旧电池的相关信息,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风险。电池拆解产生的电解液,除了非法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外,如果随意排放,还会对土壤环境和地下水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
杨凯表示,江苏省进入指定回收网点的报废动力电池大多来自公交车、出租车等营运车辆。但对于数量较大的私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回收,并没有强制要求。刘波指出,目前正规渠道的新能源汽车二手交易并不活跃,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退役电池评估缺乏统一的指导标准和体系。
在源头上,“回收电池”常态化,地方政府已经有所行动。
去年3月,江苏省工信厅下发《关于培育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区域中心站的通知》,要求从事退役电池回收储运的区域中心站至少要有5名专门从事电池回收的从业人员,具备覆盖区域内退役电池回收的能力,并制定完善的回收计划。今年9月,安徽省正式启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2022区域中心试点企业推荐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相关通知特别强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梯级利用企业可通过自建、共建等方式建设区域央企,回收企业、汽车拆解企业、检测企业可通过参与共建等方式建设区域央企。原则上不鼓励纯回收企业。